党员学习材料(四)

莲塘第三中学 http://www.lt3z.com 2018-07-03 12:16 出处:网络 编辑:@雷奇曼
举国关注,世界聚焦。   在5000多位代表委员连日的审议讨论、激辩思考中,在会内会外民意的互动和交流中,一个声音越来越响亮——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   这是两会凝聚的共识,这是全国人民的心声,这是预示中国未来走向的鲜明信号。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不可估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郑新立的看法深表认同。

  “关键是要通过调整和改革,向潜力要机遇,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发展支撑。”郑新立说。

  而在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眼里,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调整和变革蕴含着新的机遇。

  受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各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陷入停滞,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急剧减少,一向“日子很好过”的三一重工压力陡增。

  “但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向文波说,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低迷,也使各种生产要素价格降低,这对于在海外进行收购并购是一个有利时机。

  就在两会开幕前不久,三一重工终于实现了“吃掉大象”的梦想:联合中信产业基金,成功收购世界混凝土机械第一品牌“大象”——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100%股权。

  “回报率非常高。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我们一直在准备机会到来的这一天。” 向文波说,“关键是机会来了你要看得到、抓得住。”

  环顾世界,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世界范围产业新发展、科技创新新突破。“在这场新的赛跑中,我们有可能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历史提供的难得机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保集团总裁吴焰认为。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历史发展证明,抓住机遇,就能争取主动,赢得发展;丧失机遇,就会陷于被动和落后。失去的将不仅仅是时间和财富,也可能是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尊严。

  “在当代中国,稳定和谐是最大的机遇。”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教授胡鞍钢认为,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不仅能创造巨大的机遇预期,也是实现一切机遇的基础。反之,社会大局不稳,已经抓住的机遇也会失去。

  “经济上不能大起大落;政治上不折腾;社会上不折腾;生态上不折腾;国际上不折腾别人,别人折腾我们要理性回应。”胡鞍钢说,“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守住这五个底线,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创造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

  一股动力已经积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改革,以更周密系统的顶层设计攻坚克难

  “今天我首先来谈谈改革,这也是很多记者让我回答的问题。”9日下午3时,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经济界别的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第一个发言,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经济好比人的身体。”厉以宁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宏观政策的调整是通过外力对经济起作用,就如同人生病了靠吃药来恢复。而改革是让经济这一“肌体”依靠制度制约,具有内部调整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从外生转变为内生,改革解决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厉以宁将身体向话筒靠了靠。

  此前6天,厉以宁委员刚到政协大会报到时,就对记者这样表达对改革的关注:“改革不能到此为止,否则前功尽弃。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

  和厉以宁委员一样,两会期间,改革成为代表委员审议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触及面最广的话题之一。

  “现在评审太多,比如科技项目、建设项目、人才计划、某些奖励……大家都把心思花在争取项目上了,很累,也容易形成不良风气。”全国人大代表、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呼吁,“大学很希望推进改革,改变资源配置方式,让大学真正安静下来,教书育人做学问。”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搞项目,一些中央部门忙着批项目,这干扰了政府真正需要做的事情。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要大力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合理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委员在讨论中有感而发。

  ……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成为支撑中国发展奇迹的根本动力。今天,已过而立之年的改革,为何再掀热议?

  “当前人民群众对改革的诉求期待更高,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需要改革去克服,抓住机遇赢得发展更需要改革提供新动力。”吴焰委员认为,关注改革是好事,通过关注凝聚起人们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共识,积蓄力量,正是改革再出发的动力所在。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