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更宽广的历史背景下审视,GDP增速只降半个百分点,绝非无关紧要,在发展的坐标上,这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中国走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经过30多年来年均增速接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发展的瓶颈制约也逐渐加剧:国内外新的形势,决定着原有的过于依赖出口、过于依赖资源能源消耗、过于依赖要素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日益凸显。
世界经济发展史还表明,在人均GDP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跌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难以自拔。
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如何避免跌入发展陷阱?道路只有一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实现科学发展。
在厉以宁委员看来,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有四大区别:传统发展观重物轻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传统发展观重生产轻生活,科学发展观生产是为了人,人不是为了生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发展观只重视GDP、GDP至上,科学发展观认为GDP是重要的,但绝不唯GDP是从,总量固然重要,结构更重要,增长是有质量的;传统发展观不重视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视社会的可持续性,走的是绿色、低碳的经济发展之路。
在59岁的农村妇女辛喜玉眼里,科学发展就是她正在做的“清洁养殖、清洁种植、减农药、减化肥”。
已经当了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来自湖北丹江口市丹赵路办事处茅腊坪村三组。为建设南水北调库区,当地老百姓忍痛放弃了不少好田好地。库区既要发展,还得保持环境,不污染水质,怎么办?反复谋划之下,辛喜玉承包了几百亩荒山种核桃树,在林间养土鸡。鸡粪进沼气池,不污染地面;沼气做饭,沼渣肥地;沼液用于给核桃树打虫子。
“化肥农药都不用,去年光这一项就省了6万块钱。”辛喜玉说,她正在推广这种生态农业模式,既为保证一湖清水进北京做贡献,又让大家都能富起来。
一位农民的生态实践,折射出国家推动发展转型的现实图景。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下一步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转型’。”郑新立说,“要调整需求结构,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要调整要素结构,通过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来推动经济增长;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机制来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处理好内外经济关系,由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更加凸显“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更需要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道德诚信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吴焰委员说,“解决这些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需要科学发展,真正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和目的,解决好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保障好基本民生,让人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由“单向推进”走向“整体协调”——
“一条腿再长,也走不好路。要改变单纯发展经济的思路,下大力气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胡鞍钢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
浩荡春风中,承载亿万人民心声和嘱托的两会胜利闭幕。再过几个月,我们将迎来又一次盛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抓机遇、促改革、谋发展——从两会凝聚的共识出发,中国必将迈好稳中求进的步伐,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坚定地奔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精彩评论